一、合作中心背景
2020年,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基于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产业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给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充满挑战和机遇。
因此,中国经济在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碳中和”的承诺亟需能源转型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推动跨行业合作、培育产业技术、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由中国能源网倡议,国内多家行业机构、企业联合发起成立行业性合作交流平台——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
二、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1、中国目前尚未成立以研究碳中和产业方向的合作交流平台。“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致力于跨行业间进行技术与项目合作,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关键、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和项目投资机会。
2、碳中和目标推进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能源、化工、制造等主要产业需要协同配合,传统的政策研究和行业管理以纵向为主,单一主体只能承担碳中和产业链条某些环节的工作,不可能承担全过程研究和系统性的技术开发,需要多单位、多领域联合持续推动才能达到目的。
3、“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将由行业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工作管理和业务规划并成立专家智库组织,利用发起单位拥有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策研究部门、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进行研究和交流,切实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4、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投入,“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将适时启动产业基金,基金将无差别吸收及扶持合作中心成员单位碳中和产业发展。
(2)可行性
碳中和目标是中国首次向全世界郑重给出明确的减排目标,意味着中国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坚定,同时表明中国各产业在能源转型和低碳绿色的技术发展上充满信心。因此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创建一个跨行业合作交流平台并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的时机较为成熟,在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积极性基础上,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的成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三、性质、任务与目标
1、性质:非官方、非营利性组织。
2、目标:通过建立“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建立合作中心代表成员单位与政府之间长效对话机制,组织开展相关政策、规划与标准的研究与讨论,并提出建议;发挥合作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展产业相关课题研究,编制年度行业报告,为合作中心成员提供政策指导与决策依据;举办合作中心年会、专家座谈会、产业沙龙等活动,组织产业相关的企业、机构、政府部门、专家委员会之间的交流;组织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合作中心成员提供相关服务。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推动标准体系建设;
(2)协助成员对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和设备研发:
A)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实现电力碳中和;
B)阶段性推动天然气替代以及氢能替代;
C)推动创新技术在未来出行领域的应用;
D)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和造纸等行业低碳能源替代和资源综合利用。
(3)协助能源企业转型与碳中和产业路径培育;
(4)搭建碳中和人才培养与培训交流平台;
(5)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6)碳中和示范项目规划、建设、运维;
(7)商务模式探索等。
四、组织机构
1、合作中心会员大会。会员大会为论坛的最高权利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主席由理事长担任。
2、理事会。理事会为会员大会的最高执行机构,向会员大会负责。理事长、副理事长拟由筹备组中企业、政策研究制定部门、宏观经济部门、行业决策部门和非盈利机构中具有影响力的高级管理者、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等人士选出。
3、秘书处。秘书处为论坛常设执行机构。
4、智库合作中心/专家委员会。智库合作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由业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NGO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组成。智库合作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在论坛年会期间举行会议,就与合作中心事务相关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和意见。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负责日常沟通合作中心成员,对成员提出的政策、产业和项目需求给予咨询支持。
5、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为合作中心成员共同为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和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
五、业务范围和活动形式
1、业务范围
(1)召开年会、研讨会和其他产业讨论会;
(2)针对成员业务实际,提出相关倡议,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之间在碳中和目标推进中的合作关系;
(3)跟踪影响碳中和相关的各行业动向,加强国际合作;
(4)创建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和培训中心,为成员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5)独立或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合作中心宗旨的会展活动、信息交流、经济评估、论坛沙龙、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类交流活动。
2、活动形式:
(1)内部会议: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筹备会议;
(2)年度大会:未来能源大会;
(3)课题调研。
六、活动经费及资金来源
1、资金渠道:会员费、参会费/展览费、政府资助、其他活动和服务收入。
2、其他渠道:碳中和产业基金。